第475节(2 / 2)

难道不是明年自动收?

“何必呢,宁安州与其他地方不同,肯定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。”

“信我的,年底送信过去,就算信使加快脚程,赶上个冬天,也要等到年后三四月份才能送到。”

文书送到京城,经过朝中各部分审批,一层层终于到了户部,户部的事情又多。

最快,也要等到五六月份才能看到宁安州的奏章。

户部先讨论,翰林院再讨论。

终于到皇上手中。

朝臣们再争论宁安州的处理方法。

“这一趟流程下来,真正作出决定都要九月十月了。”

“再把朝廷的决议发过来,您猜要到什么时候。”

考上进士之后,一直在本地做事的刘大人默默看向纪元,幽幽道:“原来你们翰林院的庶吉士们,平时都是这么做事的啊。”

“怪不得宁安州送个奏章过去,多半杳无音讯。”

等会。

杳无音讯?

啊?

纪元年纪轻轻,怎么做事这样老油条!

他们平时抱怨朝廷办事效率太慢。

申请个东西久久不回复。

那也没关系啊。

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这一点。

反正申请期间不收税也很正常。

等通知消息,再慢慢来呗。

上面可以磨时间,他们也可以啊。

也不对。

刘大人“虚心”请教:“宁安州到底是属于滇州府,我们直接送奏章到京城,这样好吗?”

纪元道:“放心,文书先过滇州府,但滇州府知府通判他们也不会轻易决定。”

这是税收。

还事关刚并入版图的宁安州。

估计当地百姓自己都不知道,他们在天齐国的重要性。

纪元心里估计,只要朝廷不是特别缺钱,大概会继续减免税收,比如头一年,或者头三年只收正常税款的一半,让本地百姓慢慢适应。

别问他为什么那么熟悉。

他在翰林院半年多的实习不是白做的。

当时在吏部,翰林院各处跑,上下内情了解得很详细。

刘大人越琢磨越感觉不错。

今年是化远三十九年,磨磨唧唧来回写奏章,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才会有个结果。

这还是速度较快的那种。

山高皇帝远的。

真的没必要那么苛刻。

要说楚大学士给他布的网确实天衣无缝。

可他还是忽略了。

此地真的太远了,远到没人愿意过来。

这种情况下,上传下达绝对不通畅。

不通畅的情况下,着急的可不是地方,该是朝廷。

加上,朝中还有人帮他周旋。

纪元感觉,自己完全不用担心。

谁说对方出招,他就一定要接招。

你打你的我打我的。

咱们走着瞧。

与其跟着对方的节奏走,不如自己杀出另一条路出来。